Search


上個週末在廣州度過,參加三天的國際課程培訓。

這不是我第一次參加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上個週末在廣州度過,參加三天的國際課程培訓。

這不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工作坊課程,但每一次參加都有滿滿的收穫。由於預算緣故,我們目前都只參加中港地區的課程。一個班通常有25個來自亞太地區的教育工作者,而這一次班上有來自台灣(就是我們)、香港、新加坡、海南島、蘇州、上海、寧波等地的老師,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,也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腦力激盪、暢所欲言。

然事實上最大的收穫不只是獲得第一手的工作經驗know-hows,而是結交各地優秀的教育者。好比來自蘇州海歸人才子女學校的老師,她大學畢業後就在國際學校擔任升學輔導老師,接著又接下校內服務學習總召集人,她對於業務的熟稔,而且能夠融會貫通,也不吝於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。另外也有來自寧波華茂國際學校的化學老師,針對學校辦學經驗也侃侃而談,提供非常多實務的經驗。

另一個最大的衝擊,是大家的薪水XD 以香港公立學校的教師薪資來說,大概一個月是 3 萬初港幣。當然,這樣的薪水必須支付香港的高消費,還有超大的工作壓力。澳門公校教師的薪資據說跟台灣的差不多,但澳門的教師一週要 25 堂課(一堂40分鐘),而且也必須待在學校滿 8 小時。我們繼續問了在場所有地區的老師,都說老師在學校都要待這麼久,沒有什麼「有課來沒課走」這種事。

拉雜講了這麼多,其實是要說,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,「走出舒適圈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尤其是學校的工作環境相當封閉,光只有參加友校辦理的研習課程,似乎不太夠,依舊停在同溫層。若可以的話,應該竟可能爭取機會去看看其他國家的教學環境,聽聽其他國家的老師,在教學上如何使力,瞭解其他國家的學生如何培養能力,也或者瞭解其他國家對於教育的政策如何擬定。最起碼,也可以針對台灣的教育現況吐吐苦水。

另外一個體悟是,人生就像是「套餐」,自己選的套餐,主菜應該是自己喜歡吃的啊,但配菜可能就會有討厭吃的。沒有那種只吃喜歡吃的主菜,剩下的配菜就挑食。也或者說,為了要享受那好吃的主菜,不喜歡的配菜也要甘之如飴。於我而言,能夠常有機會與不同國家的教育工作者接觸,是好吃的主菜(之一),而要寫計畫給教育局,還要跟校內會計總務學招標、核銷經費,這些儘管是難吃的配菜,但也要好好學著品嚐,直到它們成為好入口的小菜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2006, 2008 應邀擔任第二、四屆部落格大獎評審 2008 、2009擔任中華電信Xuite舉辦之部落客百傑評審 TWNIC「秀自己 先正名」校園巡迴演講講者 2010年牛肉麵節評審 2535雜誌的「西學為體」單元專欄作家 MSN旅遊頻道「達人帶路-美食分享」的連載伙伴之一
Travel is the elixir. 旅行是探索舒適圈外自己的能與不能。 台北飲食記錄|歐?
View all posts